生命禅院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1644|回复: 10

精彩故事连载《四十》

  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0-11-5 07:21:4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《一》盲目的坚持到底


一对师徒走在路上,一个徒弟发现前方有一块大石头,他就皱着眉头停在石头前面。

  师父问他:“为什么不走了?”

  徒弟苦着脸说:“这块石头挡着我的路,我走不下去了,怎么办?”

  师父说:“路这么宽,你怎么不会绕过去呢?”

  徒弟回答道:“不,我不想绕,我就想要从这个石头前穿过去!”

  师父:“可能做到吗?”

  徒弟说:“我知道很难,但是我就要穿过去,我就要打倒这个大石头,我要战胜它!”

  经过艰难地尝试,徒弟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。

  最后徒弟很痛苦:“连这个石头我都不能战胜,我怎么能完成我伟大的理想!”

  师父说:“你太执著了,你要知道有时坚持不如放弃。”



《二》宁愿做傻瓜


从前有一个禅师叫作“无相大师”。无相大师给弟子开示的时候,常常跟他们说:“修行就是要宁愿作傻瓜,要有傻瓜的精神才可能证悟,才有可能开悟。”因为常常讲,所有的弟子都已经记住了:“师父常常说宁作傻瓜。”有一天突然下大雨,庙里漏雨漏得浙哩哗啦,大师大声叫弟子赶快来接雨,但是很多弟子不在,只剩两个,听到师父叫,赶快拿了桶子来接雨。

  一个弟子拿一个很小的桶子冲出来。无相大师看了就说:“雨下得那么厉害,漏了好几个地方,只拿了一个这么小的桶子,真是傻瓜。”这个弟子就很不高兴,心想:“匆匆忙忙跑出来接雨,结果师父还骂我傻瓜。”

  第二个徒弟因为太紧张了,拿了一个竹篓子冲出来,要接雨的时候呆住了。无相大师心里想:“怎么傻成这样?怎么有这么傻的徒弟?”就很不高兴骂他说:“你真的是个大傻瓜!”这个弟子一听,非常开心,心想:“师父一直都在鼓励我们要作傻瓜,现在竟然说我是个大傻瓜,这一定是在赞叹我了不起。”这样起了欢喜心,心开意解,得到了开悟。这个弟子究竟开悟到什么呢?

  大概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:第一,打破分别心。当我们听到别人批评我们 的语言的时候,我们可以生气、不开心,我们也可以不生气,宁可作傻瓜,很开心,就像我们看 到一个碗,可以想:“这个碗很漂亮,可惜破了一个洞。”但也可以反过来想:“这个碗虽然破了一个洞,但还是很漂亮!”

  第二,从悟的境界来讲,傻瓜可能比较容易得到开悟,傻瓜并不是真傻,而是在生活里面没有心机,保持在一种纯然的状态。

  我们不要对人生有那么多的计较,因为这个计较和分别,正好是阻碍我们开悟,或者认识人生真价值的东西,如果我们可以学习赤子、宁作傻瓜,那么我们就会生起单纯的心。

  就像我们修行,每天都花时间在那儿叨叨念念,是在做什么?整天在那儿打坐,是要干什么?别人看起来是没有价值的,如果你打坐一小时,给你一百元,你就觉得很有 价值,但是不能用这样子来衡量,因为这世间许多东西是无价的!

  我们看到街上那些智障或者智力比较差的人,他们是非常单纯,非常纯净的。我们通常没有那么纯净,因为我们是聪明人,聪明人就是比较执著于“有”的人,要做一件事,一定要有效果,如果三天没有效果就换一件事情。通常都比较实际,比较现实,比较会计算,比较会营谋,这样的人叫“聪明人”。因此聪明人的生活是塞得满满的,他没有心灵空间,他每天都在算,做这件事可以赚多少钱,明天加起来就赚多少钱,他永 远不会做赔钱的生意。

  但是修行要反其道而行,修行要保持内在的空间,在世人都迷乱的时代,我们在内心里清明就好,外表上宁可作傻瓜。




《三》无明苦海


释迦牟佛说法的时候总是显得和蔼可亲,经常说一些弟子们熟悉,爱听的事物。尽管他是在说教,但并不枯燥乏味,也不板着脸教训人。为了使众人能够理解,他的说教总是深入浅出,用大量的比喻娓娓道来,弟子们都觉得非常亲切。

      一天,释迦牟佛说法后,故意留出一些时间让弟子们提问。有个弟子向他请教“不知者无罪”是不是真的。

    对于这个问题,释迦牟佛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作了一个比喻:“现在有一把火钳,它被烧的烫,但肉眼是看不出来。如果要你去拿这把火钳,是知道它烧的火烫受害严重,还是不知道它烧的火烫严重?”

    弟子想了想回答:“应该是不知道它烧的火烫受害严重。因为不知道才没有一点准备,被烫的时候就来不及采取防范措施。”

    释迦牟佛和蔼的说道:“是啊!如果知道火钳烧的火烫而去拿,就会心惊胆战,深怀戒心,不敢丝毫大意,拿的时候不会用力去抓。如果不知道火钳烧的火烫而去拿,就会用力去抓。可见并不是”不知者不无罪“,而是不知者受害最大。人类就因为不明真理,所以才会在苦海孽浪里翻腾沉沦。”

《佛道哲理》无知才会愚昧,有知才可以使人明智.




<四>神童失笑



古时候有一位证到阿罗汉果位的修行人,住在深山中保任。山脚下的村落里,有一位七岁神童,由于他宿世的善根,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人世的无常与短暂,一心想探究生命来自何处?归向那里?于是辞别母亲,出外寻师访道。当他来到深山时,巧遇阿罗汉,便请求阿罗汉收他为弟子。出家后的神童恭敬的随侍在师父身旁,依照师父的教导用功,不论是诵经、打坐、参禅,他都能一心专注,心无旁骛,很快的就契悟到这念心。在师父的指导之下,神童继续不断的在这念心上用功,不到一年,他的修行就达到能眼观一切处、耳闻一切声,并且通晓宿世一切因缘。

  有一天,神童入定,在定中观察到自己过去生,不禁叹然一笑;阿罗汉就问他:"为什么因缘而笑?"神童回答:"我在这个人世间,曾经五次投胎在五个家庭。第一位母亲生我的时候,邻家也同时产下一子,但是我与第一位母亲的因缘非常短,出生后仅仅几日我就夭折了,第一位母亲常常因为看见隔壁的孩子而触景伤情。当投胎到第二位母亲家,我在最讨喜的年龄就又夭折了。第二位母亲因为一直思念她活泼、聪明、可爱的孩子,心中抑郁、悲痛、忧伤。第三位母亲生我后,不到十年,我又匆匆离开人世。我与第四位母亲还是缘薄,在未满二十岁的时候因为意外而死;这二十年来的相处,一旦死别,母亲始终忧伤、绝望、无奈,生活在无止尽的苦闷中。这一生,我是第五位母亲的孩子,由于自己内心渴望了解生命的真相,七岁时决定辞别母亲,寻师求道。感恩师父的慈悲教导,指出一条菩提大道,成就了弟子的道业。我在定中,看到今世的母亲在家中日夜啼哭,说:'我的孩子为了学道而离家,不知道身在何处?不知道是否挨饿受冻?如今生死未卜,也不知道能否再相见? '"

  "每一世的母亲都为了我这个孩子愁忧悲苦,由于自己已经知道宿世的因缘,了解生命的真相,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尽的流动,每一生、每一世都更换不同的身形来到世间。这个身体或为男、或为女,或高、或矮,或穷或富,生命的时间或长或短,都有它的前因与后果,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,缘尽就消失了。即便曾为母子,当因缘结束后,换了不同的身形,就算两人擦身而过,却也互不相识,但世人看不清这缘起缘灭的真相,往往为聚散离合悲喜交加,迷失自己的本心本性。我现在已不再受生死轮回的苦果,因此怜悯五位母亲为情羁绊,五位母亲反而感叹我命薄,如果能让母亲们了解生命的真相,她们就不会再愁忧苦恼了,这才是报父母恩的最佳方式呀!"

  "世上的人不知有生就必定有死,且生离死别皆在转眼之间,所以镇日追求名利情欲,始终身陷生死的泥沼中无法自拔。庆幸自己及早觉醒,入山求道,蒙佛恩及师恩启发教导,收摄六根,不造诸业,不起妄念,心地清净,才能够早成道果,得神通力,见到过去生的种种事情。这令我更加愍念世人,如果不卸下情爱的枷锁,又怎能出离生死的轮回呢?但众生的根器尚未成熟,如果现在劝告他们,只会引发争执罢了;想到这里,我也只能叹然而笑。"
神童遂说一偈语:"不断恩爱索,奋飞难如志;不离情识障,如何脱生死?谁为真种子,其惟自觉悟,众生根未熟,劝化变龃龉,去矣复何言,一笑当慧炬。"说毕,便现神通飞身而去。



《五》谁主宰吉凶



一位修行僧来到施主家,见对方正用杨枝漱口,并把牛黄涂在前额,头顶戴着贝壳,手拿毗勒果高高举起,然后贴在额上,态度非常的恭敬。

  修行僧看见他如此怪样,不 解地询问:“你到底在于什么,”

  施主得意地说:“我要扮吉 相。”

  “扮吉相能得到什么好处 呢?”僧人追问。

  “这样必能得到巨大的功德, 譬如该死的,得以存活;被捆绑着 的.得以解脱;挨打的.能被宽恕 等等.不胜枚举。”

  听到施主如此无知的话,修 行僧笑道:“倘若扮作吉相,就能 获得这些福利,那真不错。可是这 牛黄是从哪里来的?”

  “牛黄是从牛的胸腔中取出 的。”施主说。

  “如果涂上这 牛黄.就可以得 到吉祥和福报, 那么.牛为什么 反而被人用绳子、 链子穿透鼻孔, 被迫去拖车.被 人骑乘,而且还 要忍受鞭策、饥 渴和疲劳的煎熬 呢?”

  “牛的确是过这样的生活。”施主点头应允。

  “牛自身拥有吉祥的牛黄.却不能解救自己所受的困苦 这又是为什么呢?” 修行僧见施主仍然迷惑,进 —步开解说:”牛的胸前都牛黄.尚且不能解救自己的苦痛 ,你只是在额上擦些牛黄.又怎能解救自身的困境呢?” 施主听完和尚的教训,觉得有道理,也就默不作声了。

  修行僧又问他:“这种雪白的硬物,又能吹出声音的东 西,到底是什么?它是从哪里来的?”

  “这是从海里涌出来的贝壳。”施主回答。

  僧人解说道:“它显然是被海浪遗弃在陆地上.又被烈日 炙晒,才窒息而死的。倘若如此,怎能说是吉相呢,那只虫 跟贝一块儿生活,昼夜都藏在贝壳里。但当它死去的时候,贝 壳尚且救不了它,你现在只是暂时戴上了贝壳。如何救得了 你的不吉呢?” 施主一听.唯唯点头.默默不语。

  修行僧知晓自己的话已经打动拙方的心坎.是该救他的 时候了.便继续说:“世人把它看成欢喜丸,非常重视的那个 东西是什么?”

  “那是毗勒果啊!”施 主说。

  “毗勒果是树上的果 实。人要得到它时,先用石 头投掷,毗勒果和树枝就 一块儿坠地。因为有果实 存在,树枝和叶子才会被 打落下来。”

  “的确如此。”

  “如此看来,你有了 它.又有何吉相可言呢? 果实虽然生长在树上,自 身无法守住这棵树。有人 投掷要取它的,树枝和树 叶同时堕落,又被做成柴薪燃烧而不能自救.怎么又能保护 得了人类呢?” 修行僧一番诚恳的话,解开了施主心头的迷惑.他终于 明白,这世上根本没有一个外在的可以主宰吉凶的东西。
楼主热帖
发表于 2010-11-5 07:52:04 | 显示全部楼层
计较和分别,正好是阻碍我们开悟,或者认识人生真价值的东西。{:em01:}
发表于 2010-11-5 07:57:18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是“不知者无罪”,而是不知者受害最大。----读《禅院文集》、《雪峰文集》,跟着导游走,走出无明苦海,直达天国千年界、万年界、极乐界仙岛群岛洲!{:em04:}
发表于 2010-11-5 07:59:31 | 显示全部楼层
如果能让母亲们了解生命的真相,她们就不会再愁忧苦恼了,这才是报父母恩的最佳方式呀!
发表于 2010-11-5 08:01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神童遂说一偈语:
不断恩爱索,奋飞难如志;
不离情识障,如何脱生死?
谁为真种子,其惟自觉悟,
众生根未熟,劝化变龃龉,
去矣复何言,一笑当慧炬。


{:8_395:}{:8_395:}
发表于 2010-11-5 08:03:06 | 显示全部楼层
好故事,谢谢院长转载!{:8_395:}{:8_411:}
发表于 2010-11-5 08:54:32 | 显示全部楼层
好故事,谢谢院长分享{:em01:}
发表于 2010-11-5 12:14:58 | 显示全部楼层
好故事,谢谢院长分享
发表于 2010-11-5 12:40:52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院长。{:em01:}
发表于 2010-11-14 21:37:06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院长精彩故事,分享了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生命禅院

GMT+8, 2025-2-23 05:32 , Processed in 0.074528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