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禅院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1674|回复: 19

精彩故事连载《三十六》

  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0-10-21 11:44:5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《一》跟着禅一听故事,想道理---成功之道


一头老骆驼在垂暮之年,又一次穿越了号称“死亡之海”的大沙漠凯旋。一群驴子请老骆驼去介绍经验。“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,”老骆驼说,“认准目标,耐住性子,一步一步往前走,就到达了目的地。”“就这些了吗?还有没有?”驴子反复问。“没有了,就这些。”老骆驼平静地答道。

“我还以为能说出些什么惊人的话语来,谁知三言两语就完了。”驴群都摇了摇头,“一点都不精彩,令人失望。”然后散开了。

禅悟:生活中,成功之道其实很简单,认准目标,耐住性子,一步一步往前走,就到达了目的地。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,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和掌声鲜花,只要耐得住寂寞,抵得住诱惑,守得住清贫,经得起风雨,把握住方向,成功就不会太遥远。




《二》跟着禅一听故事,想道理---幸福就是现在



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在谈论什么是幸福。

  穷人说:“幸福就是现在。”

  富人望着穷人的茅舍、破旧的穿着,轻蔑地说:“这怎么就叫幸福呢?我的幸福可是百间豪宅、千名奴仆啊!”

  世事无常,一把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,奴仆们各奔东西。一夜间,富人沦为了乞丐。

  正当三伏,汗流浃背的富人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,想讨口水喝。穷人端来一碗清凉的水,问他:“现在你认为什么是幸福?”

  乞丐眼巴巴地说:“幸福就是此时你手中的这碗水。”

禅悟:其实,幸福本来就是现在。只有一个个现在串成的幸福,才是一生一世的幸福。





《三》跟着禅一听故事,想道理---饿死的鼬鼠



内蒙古草原上有一种鼬鼠,它整天忙忙碌碌,不停地寻找着食物,然后把吃不完的食物储存到洞穴里。据统计,鼬鼠一生要储存20多个“粮仓”,足够十几只鼬鼠毕生享用。

然而最后鼬鼠都是饿死的。为什么呢?

鼬鼠晚年走不动的时候,就会躲进自己的“粮仓”里,但它们必须经常啃咬硬物磨短两颗门牙,否则就会因门牙无限生长而无法进食。但它们早先在“粮仓”里并没有储存硬物,结果因没有硬物磨牙致使门牙不断生长,老长的门牙让鼬鼠无法进食,最后饿死在粮堆上。

  鼬鼠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,从它储存粮食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。鼬鼠不是因愚蠢而饿死,而是饿死在自己的贪欲上。贪欲使它只看到粮食,而看不见石子,看不见粮食以外的任何东西。

禅悟:陷入贪欲的陷阱里,看不见隐患,看不见潜在的危机,看不见明天与未来,贪欲最终会葬送了一切。



《四》平和是养生的起点



佛教导我们说,世间本无烦恼,一切烦恼自己招来的。世上本无枷,心锁困住人。

平和是养生的起点

       “和”,一个人人喜欢的汉字。民以食为天, “禾”字旁一个“口”,当农业收成好了,口中有粮吃了,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有了保障,这是和最起码的前提了。中国汉字就是这么伟大。孟子说“食、色、性也”,人生莫过于食色二欲了。食乃维持生命,色乃繁衍生命,此二欲为实欲,适可而止。不能贪著,否则失去平和,反而有害健康。

  除实欲外,人还有虚欲,只能随缘而得,不可强求。人生如戏,知足常乐,同样不能执着,否则有害健康。道家讲“有即无,无即有”,佛家讲“色即空,空即色”。如果欲望过重,其结果只能是可怜、可悲、可叹。

  世上本无枷,心锁困住人。佛教导我们说,世间本无烦恼,一切烦恼全是自己招来的。

  看看生活中的人,没有恋人想恋人,结婚以后吵闹甚至要离婚,没有子女想子女,有了子女累老人,不孝子女成了自己的掘墓人,没有官职想权力,有了权力,宠辱皆惊,何来幸福可言?没有钱财想钱财,有了钱财忘乎昕以,欲壑难填,结果遗患无穷。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,而这些痛苦却都是自己造作的。佛法说“一切唯心造”,为什么?迷而不悟啊!现代社会可以说是—个病态的社会,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种种矛盾:人与人之间的矛盾,人与自然的矛盾,个人与社会的矛盾,个人内心的矛盾。同时,种种矛盾也充斥着世界。


一方面是科技的高度发展,种种发明创造,本是为了使我们自己获得更充分的自由,结果反而为其所束缚。另一方面是人文精神的失落,我们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失去自我,沦为物的奴隶,有时以“我”为中心,强调什么自我凸现,自我中心,自我张扬,等等,然而这些恰恰说明了“自我”的失落。从佛学角度来说就是“贪、嗔、痴”三毒无限膨胀的结果。


  天地下和,无焦无虑,无忧无愁,不以物喜,不以已悲,因而能长久。一切成败毁誉都不影响平和宁静,这就是佛家所讲的“八风吹不动”。这里讲一个佛教故事,一位僧人替一家施主做法事,事后主人发现家中丢失20两白银,便怀疑是僧人所为,于是气势汹汹地到寺院中问罪索取。僧人明白来意后,取出白银20两说: “施主请把银两拿回去吧。”

这个人抓过银子气冲冲回家去了,嘴里仍啰嗦不停。等他回到家中,弟弟告诉他,昨天因为事情紧急,来不及告诉哥哥,拿走了银子没有及时交代。他听后感到非常内疚,万分羞愧,急忙回到寺庙送还银两,向法师道歉。师父接过银子只说:“阿弥陀佛,善哉,善哉!”一个有口皆碑的大师,被人诬偷银两却泰然处之,不怒不争。从现在的观点来看,双方都没有证据,如果对簿公堂,也只能是事出有因,查无实据,但必定会引起更多人的猜疑。一个法师,心中无染,心中无锁,外界的一切变化,对他丝毫不起影响,心中平和。相比之下,对照我们身边的儿女情长之苦,追逐名利之累,大家应有所悟啊!


  六祖慧能大师说: “如来,如来,本来如是”。铁矿能炼出铁因为它本质是铁,金矿炼出金,是因为它本质是金,我们硬要从铁矿炼出成金,岂非妄想?这与鹅卵石中孵不出小鸡的道理是相同。所以,对子女生养以后,提供正常的长身体和学习条件以外,让他们懂得人生大道就是矣,不必过多操心。


  平和即心理平衡,合于自然松静之道。人只有心静,才能去燥,沉稳才能避开轻浮之举。水面静,才能映出完整的月亮,心静才能接受宇宙良好的信息和能量。烦恼生于不悟。佛教中有风动幡动之争的故事:公元676年正月初八,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讲经,有幡被吹动,两个听经的法师一个讲是风在动,另一个讲是幡在动,而慧能说:“风未动,幡也未动,而是你们的心在动。”慧能从观察事物的另一个角度来阐明一个道理,心静而专注听经,不应感觉到风幡在动,心猿意马精力没有放在听经上,才会看到风幡动。心静则安!慧能大师牢记五祖弘忍的告诫,为避免佛家内讧,持衣钵远离寺院南行隐名十五年,干的是所谓下等人的活,到了师父规定之日,才公开佛家宗师的身份——六祖。


他的心是何等的静啊!这正是一静去百愁。再看达摩祖师的画像,祖师脚踏一杆芦苇过江,须发飘飘,身心松静,与天地融为一体,此时芦苇只是载体,真正渡江的是他的心,心通天地,天地人合一,那么天地之间还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呢? 再看《临济录》里的一段故事:有天晚上,大含和尚一个人在读经,一强盗持刀入室,和尚平静地问:“你是要钱还是要索命?”强盗说要钱,和尚就随手从怀中取出钱袋扔给强盗,说拿去吧。说完又看书了。强盗拿了钱正要逃出去,和尚突然大喊一声:“等等,出去把门关好。”这一喊吓得强盗呆若木鸡,屁滚尿流地逃窜。这个强盗事后对人说:“我打家劫舍,历尽风险十几年,从未像这次吓得魂飞胆破。”你看平和的威力竟如此巨大。


  静守心房,顺乎自然,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“生物场”, 场静,周围乱也变静: 场乱,周围静也乱。所以佛家讲“境随心转”,“心净则一切净。”这里我介绍一件真实的事:一位出身在富农家庭的中学老师,在“阶级斗争”的年代,这“阶级烙印”使他苦恼万分,他拼命地工作,对领导唯命是从,工作出色,学生尊敬,家长叫好,就是评先进,奖福利等方面永远轮不上,内心不平,又不能流露于外,结果疾病缠身,整个消化系统全出了毛病,牙龈肿胀,口腔溃疡,胃窦炎,结肠炎,用了中药西药,口服肠灌就是不见好转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党的政策转变,在善知识指引下,皈依了佛门,他渐渐明白了,结果什么药也没有服,病就不治而愈,为什么?平和啊。我国中医讲的治病就是让“精、气、血”平和。场效应是客观存在的,人与人之间的生物场是相互沟通影响的。佛法并不深奥,从养生的角度,懂得心静平和,远离烦恼,打牢养生的基础,这是养生的起步。
楼主热帖
发表于 2010-10-21 13:58:25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院长费心找来好故事!
发表于 2010-10-21 15:02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院长辛苦
发表于 2010-10-21 16:21:45 | 显示全部楼层
在追求成功的过程 中,没有太多的豪言状语和掌声鲜花,
修行修炼也要甘于寂寞,乐于清贫
发表于 2010-10-21 16:30:07 | 显示全部楼层
“幸福本来就是现在。只有一个个现在串成的幸福,才是一生一世的幸福。"

幸福并不是拥有什么,拥有的越多,离真正的幸福越远
发表于 2010-10-21 16:35:40 | 显示全部楼层
心静才能接受宇宙良好的信息和能量
发表于 2010-10-21 21:14:39 | 显示全部楼层
院长辛苦了{:8_439:}
发表于 2010-10-21 21:28:38 | 显示全部楼层
心静平和,远离烦恼
感谢院长带来精彩的故事{:em01:}
发表于 2010-10-21 21:41:52 | 显示全部楼层
成功之道其实很简单,认准目标,耐住性子,一步一步往前走,就到达了目的地。
大道甚夷
发表于 2010-10-21 21:45:02 | 显示全部楼层
人生如戏,知足常乐!
院长转来的故事真受用!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生命禅院

GMT+8, 2025-2-23 05:13 , Processed in 0.075150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