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禅院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查看: 971|回复: 4

精彩故事联播《五》

  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0-8-13 16:56:0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《一》凡夫与老师


一位凡夫向一位老师请教道:“先生,怎样才能创造奇迹呢?”

  老师回答道:“做事,认真做事,坚持做事,就会创造奇迹。”

  凡夫问道:“这是为什么?”

  老师回答道:“你现在为我烧火煮饭,等饭煮熟了,我就告诉你为什么?”

  于是凡夫就为老师做饭,不久饭就煮熟了。

  老师问道:“你刚才是怎样煮熟饭的呢?”

  凡夫回答道:“我就这样反复不断地添柴加火,顺其自然就煮熟饭了。”

  老师说道:“你开始做饭的时候,是生米;你反复不断地添柴加火,就将生米煮成了熟饭,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?”

  凡夫感叹道:“原来创造奇迹并不神秘呀!”

  做,认真做,努力做,坚持做,奇迹自然而生!



《二》你就是佛



一天,灵训禅师前来参访归宗禅师。

  灵训禅师请问归宗禅师说:“禅师!什么是佛呢?”归宗禅师十分为难地望着灵训禅师说:“这!不可以告诉你,告诉你,你也是不会相信的。”

  灵训禅师听后马上说:“不!禅师!我是诚诚恳恳地来向您问道,您的话,我怎敢不相信呢?”

  归宗禅师点点头说:“好!你既然肯相信,你靠过来,我告诉你!”然后归宗禅师把嘴巴贴在灵训禅师的耳朵上,细声地告诉他说:“你就是佛啊!”

  灵训禅师听后,先是一愣,然后放声大笑说:“我就是佛!哈!哈!我就是佛!”

 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“道”不必到外界去追求,无需心外去寻觅,因为道就在每个人的内心。如果我们心外求法就好比骑驴寻驴,缘木求鱼。

  事实上,每个人都有与生具来的佛性,“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就在汝心头”,不要舍弃自心的灵山,要向自我内心去提炼自性的宝藏。



《三》不如小丑



白云守端在杨岐方会禅师处参禅时,久久不悟,杨岐挂念,很想方便开导,有一天,杨岐方会禅师问守端以前拜过谁为老师?守端回答:“茶陵郁山主。”

  杨岐又问道:“我听说茶陵郁山主是因为跌了一跤而大悟,写了一首偈,你知道吗?”

  白云守端:“知道!那诗偈是这样的:

  ‘我有明珠一颗,久被尘劳关锁;今朝尘尽光生,照破山河万朵。’”

  杨岐听了之后,便发出怪声,呵呵地笑着走了。守端却因方会禅师的一笑,饭食不思,整夜失眠。第二天便至法堂请示方会禅师,为何一听到茶陵郁山主的诗偈便发笑不已。

  杨岐:“昨天下午你可看到寺院前,马戏班玩猴把戏的小丑吗?”

  守端:“看到了。”

  杨岐:“你在某方面实在不如一个小丑。”

  守端:“为什么呢?”

  杨岐:“因为小丑的种种动作,就是希望自己博得别人一笑,而你却怕别人笑。”

  一个人的自我认识不够,心中不能自主,就会经常受外境的影响。别人的一句赞美,自己就会洋洋得意;别人的一句谤言,自己就会怨恨瞋怒;所以自己喜乐忧苦,全为别人左右,可说已失去自己。杨岐方会禅师的一笑,还不够吾人觉悟吗?  



《四》进退有据,高低有时



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,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,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,虎踞山头,作势欲扑,虽然修改多次,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,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,学僧就请禅师评监一下。

 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:“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,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?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,头必须向后退缩;虎要上扑时,头必然自下压低。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,虎头愈贴近地面,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、跳得更高。”

  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:“老师真是一语道破,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,虎头也太高了,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。”

 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:“为人处事,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,退一步的准备之后,才能冲得更远,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。”

  学僧不解似的道:“老师!退步的人怎能向前!谦卑的人怎能更高?”

 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:“你们且听我的禅诗——

  “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;

  身心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”

  诸仁者能会意么?”

  诸学僧至此均能省矣。

  禅者的人格,有自尊的一面,他们有时顶天立地,孤傲不群,有如龙抬头虎相扑;但有时也非常自谦,有如龙退缩,虎低头。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,当退则退;当高则高,当低则低。所谓进退有据,高低有时也。龙为兽中之灵,虎为兽中之王,禅者乃人中之贤,以退为进,以谦为尚,不亦宜乎?




《五》满了吗?



有一位学僧对无德禅师说道:“禅师!在您座下参学,我已感到够了,现在想跟您告假,我想去行脚云游了。”

  “是什么够了呢?”

  “够了就是满了,装不下去了。”

  “那么在你走之前,去装一盆石子来谈话吧!”

  学僧依照无德禅师的吩咐,把一大盆石子拿来。

  禅师:“这一盆石子满了吗?”

  学僧:“满了。”

  禅师随手抓了好几把砂,掺入盆里,砂,没有溢出来。

  禅师问学僧道:“满了吗?”

  “满了!”

  禅师又抓起一把石灰,掺入盆里,还没有溢。

  禅师再问:“满了吗?”

  “满!”

  禅师顺手又再倒了一盅水下去,仍然没有溢出来。

  “满了吗?”禅师又问。

  “……”

  “谦受益,满招损”,自以为满了,实在就是自己最不足的时候。活到老,学到老,世间永远学不满。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禅师用石子、砂、灰、水为喻,自满自大者,不知可否以此为诫乎?



《六》大师与凡人



有个信徒问慧海禅师:“您是有名的禅师,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?”

  慧海禅师答:“有。”

  信徒问:“是什么呢?”

  慧海禅师答:“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,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。”

  “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,每个人都是这样的,有什么区别呢?”

  慧海禅师答:“当然是不一样的!”

  “为什么不一样呢?”信徒又问。

  慧海禅师说:“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,不专心吃饭;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,睡不安稳。而我吃饭就是吃饭,什么也不想;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,所以睡得安稳。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。”

 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:“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,他们在利害中穿梭,囿于浮华的宠辱,产生了‘种种思量’和‘千般妄想’。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,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,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,丧失了‘平常心’。要知道,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,用心去感受生命,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。”
楼主热帖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8-13 16:58:12 | 显示全部楼层
明天吃几个馒头

这天早上,小和尚发现师父得到了6个馒头,大师兄也得到了6个馒头,只有他自己得到了4个馒头。

  小和尚觉得太不公平了。师父得6个馒头,他没意见,可大师兄也得6个馒头,不是跟师父平起平坐了吗?不行,不行!

  于是小和尚找到师父,也要6个馒头。师父说:“你能吃下6个馒头吗?”小和尚大声说:“能!我要6个馒头!”

  师父看了看小和尚,把自己的馒头拿了两个给小和尚。不久,小和尚就将6个馒头吃完了,他吃得很饱很饱。小和尚拍着肚子高兴地对师父说:“师父,你看,6个馒头我都吃下去了。我能吃6个馒头,以后每天早上我都像大师兄一样要6个馒头!”师父微笑着看小和尚,说:“你是吃下去了6个馒头,但明天你要不要6个馒头,还是等会儿再说吧!”

  小和尚觉得肚子胀,也口渴,然后就去喝了半碗水。接着,小和尚的肚子比刚才更胀了,而且有点儿发痛。小和尚开始难受起来,根本没法像平时那样挑水扫地念经。

  这时,师父对小和尚说:“平时你吃4个馒头,今天你却吃了6个馒头,你多得到了两个,可是你却并没有享受到这两个馒头的好处,相反,它们给你带来了痛苦。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。不要把眼光盯着别人,不要与人比,不贪,不求,自然知足,自然常乐。”

  小和尚点点头,捂着肚子,说:“师父,以后,我还是吃4个馒头!”
发表于 2010-8-13 18:00:54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芳芳分享,这类型的禅理小故事都好有趣味。{:em01:}
发表于 2010-8-13 21:03:51 | 显示全部楼层
谢谢芳芳分享{:em01:}
发表于 2010-8-13 21:07:23 | 显示全部楼层
分享芳芳的禅理小故事。{:em01:}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生命禅院

GMT+8, 2025-2-22 12:22 , Processed in 0.081513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