娇娇 发表于 2010-11-6 09:34:20

道德经——50句名言

1.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——《道德经》(下略)第二十三章
【译解】:诚信不足,就会失去信任。
人无信不立,一个人不讲信用,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。
2.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——第八章【译解】: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,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,给万物提供滋养,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

水是生命的源泉。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:“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。没有障碍,他向前流去;遇到堤坝,停下来;堤坝出了缺口,再向前流去。容器是方的,它成为方形;容器是圆的,它成为圆形。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,比一切都强。

3.天长、地久,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——第七章【译解】:天地长久,天地之所以能长久,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,所以能够
长久生存。
天地不自生,故能长生,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。飘风

4.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 ——第二十三章【译解】: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,倾盆大雨下不一天。
老子主张“希言自然”,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。飘风、骤雨不能持久,故尔:暴政是不会持久的。

5.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——第十二章

【译解】: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,五音(铿锵)使人听觉不敏,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,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,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。
“五色”、“五音”“五味”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,老子并非主张禁欲,而是反对纵欲。
6.持而盈之,不如其已。揣而锐之,不可常保。金玉满堂,莫之能守。富贵而骄,自遗其咎。——第九章

【译解】:把持拥有得多多的,不如适可而止。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,不可能保持长久。满堂都是金玉,却无法永久的守藏。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,只能自取灾殃。
老子以盈满、锐利为譬喻,说明金玉满堂、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,主张“功遂,身退,天之道”。
7.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,敝则新,少则得,多则惑。——第二十二章
【译解】委曲反能求全,弯曲则能伸直,低洼反能充盈,破旧反能成新,少取反能多得,贪多反而迷惑。
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,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,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。

8.致虚极,守静笃,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。——第十六章
【译解】: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,坚守住静的妙境,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。
只有符合于自然,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,只有符合于道,才能久远。
9.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。——第十九章
【译解】:保持本质淳朴无华,减少私心贪欲(就能为道无忧)。
老子提出素朴、寡欲的主张。丝不染为素,木未雕为朴,见素抱朴谓: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。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,但不可有贪欲,更不能纵欲。

10.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;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长。夫惟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——第二十二章
【译解】:不只看到自己,便能更明了世事;不自以为是,反而能更彰显自己;不自我夸耀,反而能成就功业;不自高自大,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;因为不争,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。
“不争”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,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。
11.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。——第三十三章
【译解】: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,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。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,战胜自己才叫刚强。知道满足者(总感到)自己富有,身体力行者(才说明)他有远大的志向。
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。了解自己,反省自己,战胜自己,实为做人之至要。“自知者明”,“自胜者强”实为千古名言。
12.企者不立,跨者不行。自见者不明,自是者不彰,自伐者无功,自矜者不长。——第二十四章
【译解】:踮起脚跟不能久立,跨步过大无法远行。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,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,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,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。
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。只有不违背自然,不去强以为意,才能达到目的。
13.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——第二十五章
【译解】:人取法地,地取法天,天取法道,道纯任自然。
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,阐述了老子“道”的理论中与天、地、人之间的基本关系。“道法自然”,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“道”,而“道”只是效法自己而已。
14.轻则失根,躁则失君。——第二十六章
【译解】:轻率就会失去根本,躁动就会失去主宰。
《老子校诂》云:“重谓寡欲自重,轻谓纵欲自轻,二者皆以治身言。静谓清静无为,躁谓急功好事,二者皆以治国言。”
15.物壮则老。——第三十章
【译解】:事物达到强盛之时,也就走向衰老。
物极必反,盛极必衰。
16.将欲翕之,必固张之。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。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。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。——第三十六章
【译解】:要让其收缩,必先让其张大;要使其削弱,就先加强他;要废除他,就先让他兴盛,要想夺取他,就先给予他。
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,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。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“柔弱胜刚强”,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。
17.道常无为,而无不为。——第三十七章
【译解】: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,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。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。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,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。
18.大方无隅,大器晚成,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——第四十一章
【译解】: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,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,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,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。
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“道”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。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,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,是“无状之状,万物之象”。
19.天下之至柔,驰骋于天下之至坚。——第四十三章
【译解】:天下最柔的东西,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。
“柔弱胜刚强”,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,深刻提示了“道”的本性。
20.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——第四十四章
【译解】: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,过多的积聚财物,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。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,知道适可而止,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,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。
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,贪得而至危亡。“知足”、“知止”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。
21.大成若缺,其用不弊。大盈若冲,其用不穷。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 ——第四十五章
【译解】:最完善的,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,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。最充盈的好像空虚,它的作用没有穷尽。最正直的好似弯曲,最灵巧的好似拙笨,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。
老子认为,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,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。
22.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——第五十二章
【译解】:察见几微叫做明,守持柔弱叫做强。
有为者当明察秋亳,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。
23. 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 ——第五十七章 【译解】:以正道治国,以奇计用兵,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。
治国须正,用兵须奇,顺应自然,才能达到无为而治。这是老子关于治国、用兵、平天下的基本策略。

24.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——第五十八
【译解】:祸啊,福就依傍着它,福啊,灾祸就隐含其中。
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。要正确对待祸福,从不利中看到有利,有利中发现不利。[系统屏蔽]在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》中引用了这句话,说明了“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,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”。
25.治大国若烹小鲜。 ——第六十章
【译解】: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(一样的道理)。
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。毛传云:“烹鱼烦则碎,治民烦则散。知烹鱼则知治民矣。”

26.图难于其易,为大于其细。——第六十三章
【译解】:处理困难的事,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,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。
只有由易入难,积少成多,才能成就大事。
27.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——第六十三章
【译解】:天下的难事,必定发生于容易,天下的大事,必定起于细微。
对天下大事难事,大处着眼,小处入手,没有办不成的。往往有为的人,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,却成就了大事。小事不做,大事不成!

28.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——第六十四章
【译解】: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,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。
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。事物在量变之中,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,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,就要及早动手解决。
29.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——第六十四章
【译解】:合抱的大树,是从幼芽发起,九层的高台,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;千里远行,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。
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,只有从实际出发,一点点积累,才能成就大事。

30.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——第六十四章
【译解】:对待结束时的工作,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,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。
做事贵在坚持。谁笑到最后,谁笑得最好。
31.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——第六十六章
【译解】:江海永远处于(百川)最低处,能纳百川,故能为河谷之王。
山海争水,水必归海。只有善于为下,善待他人,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。

32.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: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——第六十七章
【译解】: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:一是慈爱,二是俭约,三是不逞强好胜。
老子提出“三宝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。慈爱是“三宝”的出发点和归宿;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,是“三宝”的关键;“不敢为天下先”,才能处处争先,这是老子“三宝”的核心。
33.善为士者不武,善战者不怒,善胜敌者不与,善用人者为之下。——第六十八章
【译解】: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;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;善于战胜敌人的,不与敌人正面交锋,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。
“处下”与“不争
34.抗兵相加,哀者胜矣。——第六十九章
【译解】:两军势均力敌,哀痛的一方胜利。
哀兵必胜,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,战斗力最强。

35.民不畏威,则大威至。 ——第七十四章
【译解】:当人民不再畏惧(统治者的)威压时,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。
赢得民心,关注民生,是社会安定的根本。

36. 圣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 ——第七十二章
【译解】: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,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。
自知自爱,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。
37.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。 ——第七十四章
【译解】: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,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?

38.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. ——第七十六章
【译解】: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,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。
弱可能转强,而强还会转向衰落。

39.柔胜刚,弱胜强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 ——第七十八章
【译解】:柔弱胜刚强,没有不知道的,但很少有人能做到。
柔弱胜刚强。世人皆知而不能行。众人难以做到的事,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。

40.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,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 ——第八十一章
【译解】:诚实的语言不华美,华美的语言不诚实,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,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;大智的人不杂博,杂博的人不智慧。
老子提出了“真善美”之说,这是《老子》五千言的精辟结语。

41.天之道,利而不害。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 ——第八十一章
【译解】:大自然的规律,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,圣人所遵从的原则,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。
老子对“道”作了总结性论述。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”,是老子的自然观。“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”是他的政治观。

42.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;知其白,守其黑,为天下式,知其荣,守其辱,为天下谷。 ——第二十八章
【译解】:深知本性雄强,却守持雌柔,(将成为)天下所归的沟溪。深知本性洁白,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,(将成为)天下的范式。深知身份荣耀,却安守卑辱的位置,(将成为)天下归附的川谷。
此句成为历史上众多名士的诉求。

43.塞其兑,闭其门,终生不勤。——第五十二章
【译解】:塞信私欲的通道,关闭情感的门户,终身不会窘困。
老子此语,道出洁身自好,抑欲生安的道理。

44.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矣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矣。 ——第二章
【译解】: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,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;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,一定是有了恶。美与丑,善与恶相对立而存在。

45.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 ——第二章
【译解】: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,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,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。
器小易满,海纳百川。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,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。

46.夫轻诺,必寡信;多易,必多难。 ——第六十三章
【译解】: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,必然容易失信于人,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。
一诺千金,言出则必行。遇事思虑周详,才能成竹在胸,成就大事。

47.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 ——第五章
【译解】:天地无所偏私,任凭万物自生自灭;圣人无所偏爱,任凭百姓自作自息。
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,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,但用后就扔掉,不是爱他,也不是恨他,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。圣人无偏爱,还百姓以自然。

48.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 ——第四十章
【译解】天下万物生于(看得见的)具体事物(有),而具体事物(有)由看不见的“道”产生。
这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诊断。

49.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 ——第四十章
【译解】:天网广大无边,网眼虽稀,却不会有一点失漏。
这与“要想人不知,除非己莫为”,“莫伸手,伸手必被捉”是一样的道理。

50.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 ——第七十九章
【译解】:天道对人无所偏爱,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。
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天道无为而任自然,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。

娇娇 发表于 2010-11-6 10:28:22

来自百度文科81句名言
1.道可道也,非恒道也。名可名也,非恒名也。无名,万物之始也;有名,万物之母也。(第1章)两者同出,异名同谓。玄之又玄,众眇之门。(第1章)2.吾不知其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(第4章)3.谷神不死,是谓玄牝(pin)。玄牝之门,是谓天地之根。(第6章)4. 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(第11章)5.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(道的规律)。(第14章)6.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(第25章)7.视之不足见,听之不足闻,用之不足既。 (第35章)8.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(第40章)9.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(第42章)10.天下有始,以为天下母。见小曰明,守柔曰强。(第52章)11.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而弗始也,为而弗志也,成功而弗居也。夫唯弗居,是以弗去。 (第2章)12.不上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不乱。(第3章)13.多闻数穷,不若守于中。(第5章)14.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(第12章)15.归根曰静,静曰复命。复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(第16章)16太上,不知有之;其次,亲而誉之;其次,畏之;其次,侮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(第17章)17.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(第20章)18.是以圣人常善救人,故无弃人;常善救物,故无弃物。是谓袭明(精深微妙得道理)。(第27章)故善人者,不善人之师;不善人者,善人之资。(第27章)19.是以圣人去甚(极端)、去奢、去泰(偏激)。
(第29章)20.道常无为而无不为。(第37章) 21.天下之至柔,驰骋天下之至坚。无有入无间,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。(第43章)22.大成若缺,大盈若冲,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辩若讷。(第45章)23.是以圣人不行而知,不见而明,不为而成。(第47章)24.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(第48章)25.善者,吾善之;不善者,吾亦善之,德善。信者,吾信之;不信者,吾亦信之,德信。(第49章)26.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(第57章)27.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是以圣人终不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(第63章)28.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(第64章)29.民之难治,以其上之有为,是以难治。民之轻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(搜刮民脂民膏),是以轻死。(第75章)30.甘美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,邻国相望,鸡犬之声相闻,民至老死不相往来。(第80章)31.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,外其身而身存,非以其无私邪,故能成其私。(第7章)32.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(第8章)33.功成身退,天之道也。(第9章)34.不自见,故明;不自是,故彰,不自伐,故有功;不自矜,故长。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(第22章)35.企者(踮脚)不立,跨者不行;自见者不明;自是者不彰;自伐者无功;自矜(自高自大)者不长。(第24章)36.物壮则老,是谓不道,不道早已。(第30章)37.夫兵者,不祥之器,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(第31章)38.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(第44章)39.故知足之足,常足矣。(第46章)40.出生入死,生(长寿)之徒,十有三;死(短寿)之徒,十有三;人之生,动之于死地,亦十有三。(第50章)41.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(第66章)以其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(第66章)42.是谓不争之德,是谓用人之力,是谓配天古之极。(第68章)43.用兵有言:吾不敢为主,而为客;不敢进寸,而退尺。(第69章)44.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应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繟然而善谋。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。(第73章)45.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?(第74章)46.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其不欲见贤。(第77章)47.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(第81章)天之道,利而不害。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(第81章)48.故贵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;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(第13章)49.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(第39章)50.大道甚夷,而人好径。(第53章)
(天堂之路,地狱之门)51.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(第56章)52.圣人不病,以其病病。夫唯病病,是以不病。(第71章)53.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,自爱不自贵。故去彼取此。(第72章)54.夫唯不盈,故能蔽而新成。 (第15章)55.重为轻根,静为躁君。轻则失根,躁则失君。(第26章)56.道常无名,朴。虽小,天下莫能臣。(第32章)57.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,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寿。 (第33章)58.以其终不自为大,故能成其大。(第34章)59.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;将欲取之,必固与之。(第36章)60.祸兮,福之所倚;福兮,祸之所伏。(第58章)61.故大邦以下小邦,则取小邦;小邦以下大邦,则取大邦。(第61章)62.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: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(第67章)63.强大处下,柔弱处上。(第76章) 64.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。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(第78章)65.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;下德无为而有以为。(第38章)66.大道废,有仁义;智慧出,有大伪;六亲不和,有孝慈;国家昏乱,有忠臣。(第18章)67.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;绝仁弃义,民复孝慈;绝巧弃利,盗贼无有。(第19章)68.同于道者,道亦乐得之;同于德者,德亦乐得之;同于失者,失亦乐得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!(第23章)69.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不笑不足以为道。(第41章)70.故以身观身,以家观家,以乡观乡,以邦观邦,以天下观天下。吾何以知天下然哉?以此。(第54章)71.物壮则老,谓之不道,不道早已。(第55章)72.治人事天,莫若啬。(第59章)73.治大国,若烹小鲜。(第60章)74.道者,万物之奥,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(第62章)75.是以圣人执左契,而不责于人。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。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(第79章)76.生之畜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(第10章)77.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(第51章)78.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(第65章)79.孔德之容,惟道是从。道之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(第21章)80.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。为天下溪,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(第28章)81.吾言甚易知,甚易行。天下莫能知,莫能行。言有宗,事有君,夫唯无知,是以不我知。(第70章)

文文 发表于 2010-11-6 10:41:39

谢放娇娇,每天记两句。{:em01:}{:em04:}

盗亦有道 发表于 2010-11-6 10:50:28

{:8_400:}{:8_411:}谢谢娇娇的分享

明天会更好 发表于 2010-11-6 11:02:05

现在正在看道德经呢,老子的智慧真好

阡陌 发表于 2010-11-6 11:21:59

谢谢娇娇{:em02:},努力学习!{:em04:}

天际 发表于 2010-11-6 11:32:37

谢谢娇娇,加紧记住了。{:8_439:}

细卓 发表于 2010-11-6 12:08:05

{:8_411:}多谢娇娇分享{:em01:}

mingtongx 发表于 2010-11-6 12:19:17

谢谢娇娇。。{:em01:}{:em01:}{:em02:}

峰岭 发表于 2010-11-6 22:00:55

感谢娇娇的整理,一起分享了。。。。。{:8_400:}{:8_391:}
页: [1] 2
查看完整版本: 道德经——50句名言